連橫曾說:「汝為台灣人,不可不知台灣事。」要了解台灣的歷史就得從探訪台灣的人文、古蹟及生態開始。於是爸爸媽媽利用今年的寒假假期,安排了一趟兼具感性及知性的尋訪「歷史幽情」的台南四草生態之旅。
台南的台江內海四草地區為台灣早期歷史之發源地。爸爸告訴我,鄭成功自鹿耳門溪登陸後,即是從這裡開啟先民移入與發展,帶動整個台南古城之歷史文化變遷,其歷史淵源及既有文化資產在台灣地區歷史中,相當具有代表性之地位及意義。
一到四草紅樹林保護區,大夥迫不及待準備搭乘膠筏,尋找傳說中美若仙境的「綠色隧道」。沿著水道膠筏緩緩的前進,船上的解說員引領著我們,認識了台灣四種原生紅樹林植物,水筆仔、五梨跤、欖李及海笳苳,濕地的豐富生態可在此一覽無遺;隨後膠筏慢慢的駛入綠色隧道,眼前的大自然之美令人屏息讚嘆,好深邃寧靜祥和的地方,白鷺鷥佇足水中,輕輕飛逝於眼前,而兩旁海茄苳樹下的招潮蟹,卻慌張忙碌的鑽進鑽出,橫行在外,可愛至極,此時此起彼落的讚嘆驚呼聲,為這自然美景做了最佳的說明及注解。
接著我們來到了四草鹽田,除了透過鹽業博業館內的照片了解台灣鹽業發展,我們更是捲起袖子及褲管在鹽田裡,體驗從前人力製鹽的過程:從一開始的整地、開闢鹽田、曬鹽、至最後的收鹽,整個過程非常辛苦,才一會兒功夫,我已是汗流浹背,腰桿都挺不直了。腳底的鹽水刺痛皮膚的感受,彷彿告訴我們前人為生活所歷經的汗水及奮鬥精神,更提醒我應該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事物。而放眼所及那美麗的鹽田,更是印證了先人 一步一履開創的成果,此時我終於能體會,為什麼長輩總愛將「我吃過的鹽,比你吃過的飯還多」這句話掛在嘴邊,不是炫燿自己的經驗豐富,而是要我們這些後生晚輩,懂得所有豐碩的成果皆不是憑空獲得,而是努力辛苦而來。
夕陽斜照,落日餘暉照射著白淨的鹽田,那景緻煞是好看,但此刻抑是回家的時刻了,我整理著這次旅行豐碩的戰利品-一瓶小鹽罐及滿滿的回憶,不捨的心情油然而生,我向四草揮揮手,踏上返家的路程,期待下次的造訪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